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和“六个新担当新作为”工作要求,聚力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大力实施“八大行动”,推动增量和存量政策协同发力,全力以赴抓项目、兴产业、强企业、优环境,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稳中向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新娄底建设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
一、稳中求进,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一)经济大盘稳中加固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在2023年突破两千亿的基础上(按照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娄底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2020.53亿元),达到2131.63亿元,同比增长5.4%,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 0.4、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9.90亿元,增长3.3%,居全省第7位;第二产业增加值817.65亿元,增长7.6%,居全省第3位;第三产业增加值1074.08亿元,增长4.2%,居全省第11位。三次产业结构为11.3:38.4:50.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4%、53.6%和39.0%。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2024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步向好态势,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同比增长5.2%;上半年逆势回升、好于一季度,增长5.6%;三季度运行稳健,增长5.5%;四季度有力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部分传统产业周期性下行等不利影响,全年GDP增长5.4%,继续快于全国、全省,连续7个季度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定力。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收入、金融各项贷款等主要指标表现良好,增幅好于国省,分别增长8.9%、5.8%、6.4%、5.3%和12.4%,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7位、第4位、第5位和第1位。特别是四季度以来,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显效,社会信心有效提振,多数指标回升势头明显。GDP增速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前三季度和上年加快0.4、3.1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增长9.4%,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固投增速分别比前三季度和上年加快1.3、5.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明显收窄。
(二)产业支撑稳步夯实
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努力减轻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不利影响,扎实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1.33亿元,同比增长3.5%,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面积、亩产、总产“三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8.02万亩,同比增长0.2%;粮食总产158.81万吨,同比增长0.3%,创历史新高;亩产431.5公斤/亩,同比增长0.1%。“菜篮子”农产品供应充足。蔬菜及食用菌、水果、水产品分别增长3.9%、7.9%、5.2%;家禽、禽蛋产量分别增长0.7%、35.2%;生猪生产总体稳定。年末生猪出栏393.52万头,同比下降3.6%,生猪存栏258.02万头,同比增长0.4%。
工业经济稳中有升。瞄准“先进制造业高地”这个主攻方向,高举“材料谷”产业大旗,加力培塑产业生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1、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年内始终保持8%左右的较快增长。分门类看,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快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95%;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0.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2.4%。分行业看,重点行业稳定支撑。累计增加值排名前十大行业中,金属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1%、28.6%、22.4%、13.8和13.3%,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从企业看,大中型企业拉动有力。全市规上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0%,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61.8%,宏旺、闪星锑业、浙湘新材、美程陶瓷等重点企业产值保持较快增长。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全市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快于全部规上工业1.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6.1%。
服务业平稳增长。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积极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务实推动全市服务业恢复向好,全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2%,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7.2%、10.7%,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向好。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1.69亿元,同比增长12.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3、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规模以上服务业10大行业门类“9增1降”,其中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9.9%。
(三)需求拉动稳步扩大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深入实施“百日攻坚”和“项目大谋划 谋划大项目”专项行动,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高质量发展之“稳”。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6、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贡献突出。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4.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3%。重点领域投资增势较好。产业投资增长10.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1.9%,比上年加快9.7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6.4个百分点,稳投资支撑作用有效发挥;民生补短板投资增长较快,卫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教育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03.3%、51.2%、12.8%和6%。重大项目 “稳投资”作用凸显。全年计划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0.3%,快于全部投资14.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8个百分点;268个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26.9%、124.9%。其中“宁电入湘”娄底段率先实现全线贯通,娄底生态治理100万千瓦光伏项目率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梅山灌区、娄底材料谷铁路专用线路网工程等加速推进。
消费市场稳步增长。积极推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开展“2024娄底网上年货节”、第六届“乐享生活幸福娄底”系列促消费活动,全市消费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4亿元,增长6.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64.35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超八成商品零售保持增长。全年23类主要商品中有20类商品零售额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87%。基本生活类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分别增长14.9%、12.1%、25.9%。以旧换新成效明显。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措施落地见效带动下,汽车、家电、家装等领域市场销售增长加快,有力拉动全市消费增长。全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家 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和“六个新担当新作为”工作要求,聚力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大力实施“八大行动”,推动增量和存量政策协同发力,全力以赴抓项目、兴产业、强企业、优环境,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稳中向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新娄底建设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
二、以进促稳,高质量发展有力推进
(一)“调结构”深入推进
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动摇,推动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经济发展结构向优。
产业结构向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0.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2.7%,比上年提高15.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至36.3%,比上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规上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比重达75.2%。
投资结构向好。全年产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比重74.7%、19.8%,分别比上年提高3.6、1.1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向新。全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6%,拉动限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个百分点,占限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占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4.1%、2.8%、1.6%,分别比上年提高1.2、0.9、0.7个百分点。
(二)“转动能”蹄疾步稳
坚持以“材料谷”建设为统领,紧扣“三钢三电”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以创新赋能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市发展动能显著增强。产业生态加力培塑。全年“材料谷”聚集规上企业509家,实现营业收入1841.45亿元,占全部规上企业营收的82.3%。共签约引进“三电”项目73个,签约总金额达279.22亿元。1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增加值同比增长10.4 %,其中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两大产业”增加值增长12.2%,优势产业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全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19.2%;1–11月规上现代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8%,快于全部规上服务业2.3个百分点,其中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内一直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9%。“两业融合”扎实推进。深入开展“智赋万企”行动,我市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年全市新推进企业上云7844家、上平台917家,新打造智能制造企业86家、智能制造生产线(车间)125个、智能制造工位1682个;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网络化。随着两业融合深入推进,带动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恢复向好,1-11月全市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3.9%,对全部规上服务业的贡献率达82.6%。科创实力明显增强。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5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81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22家、218家、215家;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增长73%、41.9%。华菱涟钢、美程陶瓷列入首批省级创新联合体试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获批首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三)“提质量”持续加力
扎实开展企业纾困扩能招商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动惠企政策落地,为企业做强做优增添动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势能不断聚集。经营主体更活跃。年末全市实有经营主体408485户,净增经营主体32691户;其中实有企业主体95104户,净增企业11615户。“个转企”净增778户;全年预计在库“四上”企业2597个,其中新增“四上”企业227户。民营工业企业加快恢复。全年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6个百分点。金融服务实体更有力。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365.57亿元,同比增长9.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303.41亿元,增长12.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8、3.4个百分点,连续3年居全省第1位,其中制造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等重点领域分别增长34.8%、15.6%、18.2%。区域发展更协调。成功纳入湘赣中南部地区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范畴;全市6个省级及以上园区加入长株潭园区发展联盟;在全省率先实现“一县一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为2.09:1,比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
(四)“惠民生”不断深入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民生可感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物价就业总体稳定。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与上年同比持平,其中八大类商品“4涨3跌1持平”;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建成就业帮扶车间451个。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91元,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26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74元,增长6.4%。民生投入持续增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达286.58亿元,同比增长4.5%,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7.7%,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领域支出分别增长34.8%、16.4%、8.7%。重点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全市省定重点民生实事项目10件37项全部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其中教育入学和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可在“一网通办”和“湘易办”高效办成;6所县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特殊困难群体补贴救助标准连年提升。
总的来看,2024年全市上下对标“六个新担当新作为”,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勇毅前行,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现代化新娄底建设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需求总体疲软仍未扭转,部分重点领域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进高新”工作方针,抢抓政策机遇,推动各项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更多娄底二手房、娄底租房、娄底楼盘,请登录象盒找房娄底站查看。
一星经纪人/娄星区